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因公出访 > 交流园地 > 正文
代明球、余晓丹赴日本参加2018年国际植物光生物学研讨会
时间:2018-01-30 发布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来源:

2018年国际植物光生物学研讨会于日本时间2018年1月14日至2018年1月18日在日本松江市岛根县立产业交流会馆举行。本次大会的组委会主席为京都大学科学研究所的长谷阿基拉教授,大会的参与者为全世界植物光生物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学者,会议日程包括10个不同主题的研讨会以及数百个的墙报展出等。此次国际植物光生物学研讨会以促进本领域的进步为宗旨,为植物光生物学研究人员及对此进展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讨论不同观点、假设和分享新的成熟方法的平台,以期催生新的研究想法和未来的合作。

会议的报告内容几乎涵盖了植物光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第一天的大会开幕式由组委会主席长谷阿基拉教授致辞。接着进入了会议的第一个主题部分,题目为“植物的光受体”。Ahmad 和Hughes 两位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植物光受体隐花素和光敏色素的蛋白结构和感光机制。他们通过蛋白结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植物的光受体是如何通过发色团感受光信号,随之导致构想的变化,电子的传递,从而传递光信号。之后Kim教授又给我们详细报告了光敏色素作为一种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光信号通路上的重要转录因子来传递光信号。来自日本的长谷教授随后又报告了光敏色素A受远红光调控的结构模块,他们通过构建不同截短的功能结构域,发现了调控光敏色素A感受远红光入核的结构域和信号传递的结构域。进一步揭示了光敏色素A的特殊结构对远红光的感知入核并传递信号的作用。

大会的第二个主题部分为“光敏色素的信号传递”。开场的第一位汇报人是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陈濛老师,陈濛老师课题组发现光敏色素C末端模块对调控光敏色素互作因子的降解是必须的,同时该结构域还能在黑暗条件下激活光合作用基因的表达。之后,来自北京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老师为我们生动的讲述了在种子萌发和出土过程中植物是如何感知变化的土壤环境并调节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他发现了三个家族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经历暗形态建成到光形态建成过程中整体转录本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这三个转录因子一个是光形态建成的负调控因子,一个是乙烯信号的响应因子,一个是光形态建成的正调控因子。植物在出土前会感受到来自土壤的机械压力,出土后会感知到外界的光信号。土壤的机械压力会诱导乙烯的产生,正调控乙烯信号的响应因子,帮助植物出土。邓老师课题组的发现为我们讲述了在自然条件下,光信号和植物激素信号是如何协同调控植物出土过程中的生长发育。

大会的第二天是激素信号、温度、生物钟与光信号协同调控的主题板块。在这些主讲人中,来自韩国的Park和Choi老师的发现十分有趣。不同于其他主讲人,这两位老师并没有传统的研究整株植物的信号调控机制,他们具体研究一颗植物不同部位的调控机理。他们发现光敏色素被激活后可能通过某些方式的运输来调控植物某些特定部位基因的表达。同样来自日内瓦大学的Lopez-Molina老师发现了种子的胚乳对植物的暗形态建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老师的研究打破了我们对植物信号传递的传统研究方式和思路,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还有一位来自加利福利亚大学的Harmer老师的研究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她们课题组研究向日葵为什么会面向太阳。他们发现早上向日葵面向太阳时,花盘的温度会升高,会促进花粉的释放,同时吸引蜜蜂授粉,到傍晚花盘又会转回东面。他们还进一步揭示了,向日葵这种面向太阳的特性其实是内在的生物钟在发挥作用。

大会期间,研究植物光生物学的各位老师精彩的报告让我们了解到新的研究热点,前沿的理论和结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此外,近百份展出的海报涵盖了几乎所有植物光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海报不仅弥补了一些会议期间涉及内容相对较少的领域,而且还给了我们与各个领域研究十分出色的老师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前,我们在研究中对实验条件的设计方面并没有太过严谨,通过和做光信号研究的老师进一步交流,我们发现细微的实验条件变化都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这使我意识到严谨的实验条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做研究需要多思考、多尝试。

最后一天,大会的组委会主席为京都大学科学研究所的长谷阿基拉教授为我们组织了一场极具日本特色的晚宴。我们首先被安排去参观了一座花园,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竟然在花园中看到了只有在春暖花开时才能欣赏到的牡丹花。惊讶之余,我不得不感慨日本人做事的态度,精益求精。这种态度也正好反映在了我们的晚餐中,日本料理。日本料理在世界上一直以精致出名,摆盘考究味道鲜美,这种态度也值得我学习,特别在科学研究上更需要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通过参加此次会议,极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得我们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相应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看法,对我们的以后科研道路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