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因公出访 > 交流园地 > 正文
付霁阳、杨瑞成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时间:2017-06-15 发布者: 来源:

当地时间2017年5月19日至2017年5月25日,我们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Kwang Sik Kim教授实验室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交流和学习。期间,我们按照原定计划将我们课题组的概况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并与Kwang Sik Kim教授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围绕之后可能开展的进一步合作事项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进行了实验技术方面的学习,对小鼠脑组织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多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技术等重要实验技术进行了学习。总的来说,此次赴美交流可谓收获满满,收益颇丰。

Kwang Sik Kim教授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方面的权威专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同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Kim教授对科学问题的凝练和研究方向的把握非常精准,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在听取了我们对实验室研究概况的汇报之后,Kim教授首先肯定了我们的工作成果,指出我们的工作“在技术上无可挑剔”并且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Kim教授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学上的可能性,应当抓住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要“看到大树的主干而不是敲打每一个枝桠”。随后,Kim教授从疾病发展过程的角度,帮助我们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还提出,我们在非编码RNA和外泌体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前景,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进一步进行合作。

之后,我们在Kim教授实验室和周边实验室进行了参观学习。期间,由实验室聘请的博士后及技术员和我们进行了实验技术方面的交流。我们首先对自己建立的“CRISPR-Cas9真核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和“ECIS细胞实时无标记检测技术平台”进行了介绍。此前,Kim教授实验室也进行了基因编辑相关的工作,但一直没有取得好的实验效果,通过交流,我们认为对方实验室采用的单克隆筛选技术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同时,对于“ECIS细胞实时无标记检测技术”,Kim教授团队也表示非常关注,后期可以开展相类似的工作。除展示了自身的技术特色外,我们还对Kim教授实验室建立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学习。首先是其细胞培养技术,对方实验室与我们使用相同的细胞系,但所培养的细胞具有更好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在仔细对比了双方的培养技术之后,发现我们使用的培养基成份有稍许的不同,细胞的差异可能是由此造成的。之后,我们还学习了小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技术。原代细胞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传代细胞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其生物学特性更贴近体内状态,由原代细胞模型得到的结果在动物模型上的重复性更好。由于技术所限,本实验室长期使用永生化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内体外模型上的结果重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Kim教授实验室系统的学习了其在小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本实验室的技术体系是重要补充,在经过整理消化后会极大的提高本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另外,由于血脑屏障是一种多细胞共同参与的复杂生物屏障,本实验室采用的单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还向Kim教授团队学习了星形胶质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建立血脑屏障模型的技术。如果之后能够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将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这种多种细胞共同作用的模型将会扩展我们的研究思路,使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在数天的交流中,我们和Kim教授实验室对双方急需但尚有欠缺的实验技术进行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补齐短板。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期7天的交流和学习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在思路上,Kim教授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并站在一个领域权威和优秀科学家的高度,对我们的科研方向进行了指导,希望我们在进行研究的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生物学上的可能性,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做出更好的成果,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实验技术上,我们双方实验室进行了取长补短,建立了合作的良好基础。

此次交流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身与领域内一流水平的差距,对方的科研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与对方的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作为新建立的实验室,我们在技术条件上具有后发优势。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应当紧跟世界一流水平,提高眼界,拓宽思路,用勤奋弥补自己的经验差距,扬长避短,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使其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做出顶尖的成果。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