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17年2月4-9日参加国际学术研究组织组织的第四次国际教育与社会科学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在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举行,在近六天的行程中,收获颇多:
首先,这次在会议上做了主旨发言,对我国建国以来外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以及我国目前在外语教育方面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学理分析。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家的经济、文化、外交等发展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对外语语种的选择、外语教学模式等影响,进而以我国30所重点高校为案例,分析这些大学如何一方面践行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又兼顾大学运行的逻辑,特别是英语作为学术至尊语言而带来的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的压力,不得不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世界其他国家语言教学的外语教育现状,并对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如何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影响到国家对语言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学者们都认为目前世界各国面临英语的强势地位,都在加强英语教学,以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但同时又不得不关注如何避免英语教育影响到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认同,力图提升本国语言的地位,因此,今天的外语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及来自我国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特别是,加拿大学者研究在加拿大我国留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念如何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及后来的职业发展,该研究和我国目前在国内的针对本科生相应的研究可以相结合。在和世界各国学者交流的同时,间接地宣传了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如何加强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如何加强对各国的语言学习,在加强英语的教育同时,开始关注世界各国语言的学习。
第三,感受到了东西文明的交汇和千年古都的魅力,为我开设的校重点课程《西方文化概论》提供了一些可用的素材。这次开会因为机票的原因,提前一天到了会议地点,因此有时间进行了一些文化考察。因为开设的《西方文化课程》,我对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的历史了解比较多,这次利用参加会议,对一些文化古迹进行了实地的考察。2月5日,我去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个教堂可以看出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留下的痕迹,也是伊斯坦布尔历史的缩影。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赞庭建筑的代表,见证了东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传播和影响力,也见证了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帝国崛起的伊斯兰教的兴盛,同事也见证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对宗教意义的历史建筑的力图去宗教化的努力,圣索菲亚大教堂曾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圣殿,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成为伊斯兰教圣殿,1935年土耳其成为现代化的共和国后,为避免宗教冲突,使其成为一座记录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博物馆。此外,我也去参观了建于1453年的伊斯坦布尔大学,该大学是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后力图进行科学、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学术机构。现代化的博斯普鲁斯大桥连接欧亚大陆,是千年古都的现代化的标志。
这次学术会议不仅在学术交流和文化考察方面有很大收获,更是在很多方面体会到目前我国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优缺点及目前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艰难及我们要付出的努力。从这次学术会议关注的选题来看,尽管人文社科类选题一般是基于每个国家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方面,大多采纳了国际通行的方面及西方提出的理论。这种研究现状尽管受到民族主义者的批评,但“学术乃天下公器”,我国学术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不仅在选题方面要有世界的眼观,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也要符合学术界通行的惯例。此外,这次会议也显示了文化、宗教信仰对学术会议地点的影响。尽管这次会议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但仍可以看出来自马来西亚的学者最多,我认为这和马来西亚的宗教信仰和土耳其相切合有关。其次,这次会议的地点在凯末尔广场附近,属于伊斯坦布尔的市中心,在晚上可以逛他们繁华街道的一个大型书店,从书店卖的书可以看出,中国的书籍几乎没有,唯一让人感觉到中国人存在的是郎朗的音乐CD,因此,我的体会是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仍然很重,土耳其已经方便我国居民的签证,但希望这些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中国人旅游,更是希望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扫除政策的障碍。另外,这次计划参观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但是非常遗憾,去了两次,都未能入内,这或许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土耳其目前的局势和建立在伊斯兰教文明的基础上的大学不够开放。
土耳其从某种程度正在经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断裂带的痛苦,内战及宗教极端势力开始渗透,会议期间的每天晚上,侧刺耳的警笛声在提醒着这座古老城市不够安全,土耳其当前的政局似乎也在侵蚀是当年凯末尔进行的现代化改革的成果。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现代化大桥连接了欧亚大陆,也让东西文明能够更方便地沟通,但如何在意识和精神上得以连接是文明冲突时代东西方学者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及在有限时间内的文化考察,根据我校及我们学院的发展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外国语学院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外国语学院因历史原因,在学术发展方面相比一些农业院校比较滞后,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已经抓住历史机遇设置了“中化典籍翻译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在生态语言学方面已经开设暂露头脚,我校外国语学院应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加强学术研究,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我校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我校已经有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针对这些国家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服务留学生及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
2.引导教师进行具有世界视野的学术研究及开设具有世界视野的课程,提升我校学生的素养,让他们在尊重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具有拥抱世界的胸怀。我国目前的高校外语教育主要是以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为中心,几乎不涉及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历史文化,以至于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发现能掌握和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人才非常欠缺,以至于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我校的外语教育中加入欧美国家之外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进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