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国际会议分为两个部分,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一部分是PALA组织的两天暑期培训,有关批评文体学和语料库文体学。主讲教授是这两个文体学分支里的权威代表学者,培训主题是当今文体学的热点,对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很有帮助。讲授话题广泛,包括:批评文体学理论和工具,文体研究中词汇项的重要性,语料库建设,同现、搭配和文本建构意义,等等。由于只有两天时间,所以没有非常细致地讨论,而是聚焦于分析方法和处理数据。培训中也提到了诸如Antconc 和 Wmatrix的工具。因为开课前需要学员从网站下载有关资料提前学习,再加上两天紧张的培训,我从语料库的零基础发展到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术语和操作方式等,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一点点基础。但要对语料库文体学和批评文体学有更好的理解,还是必须细读两位主讲教授的专著和论文。
第二部分是PALA国际会议的主会场。一共四天的主会场,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主旨发言,主会场有很多个不同话题的分会场,有的分场是由某些专家学者组织的兴趣小组构成的,如语用与文体学、多模态文体学等专题。各个分会场内部每位学者的陈述衔接紧凑,时间管理严格,因此听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场次而无需担心错过想听的内容。我主要集中聆听翻译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等话题领域,既关注知名学者的讲座,也关注中国学者的发言。茶歇还可以跟自己感兴趣话题的学者交流。
直接和间接的启发如下:
(1)读者接受——这个话题是认知研究的一个热点,而认知研究中的实验又超出了我目前的研究条件和能力范围,所以聚焦读者接受是个不错的选择。从众多陈述中,可以感受到学者们获取读者接受数据的艰辛和喜悦!此外,多位主旨发言嘉宾从不同角度也都探讨了读者接受及其重要性,以后可以持续追踪他们的研究成果。
(2)文本世界理论——会议中,除了几位中国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外,有好几个外国学者也探讨了这一理论。我的印象是这个理论图表很多。但不管怎么样,Perth提出的这一理论为很多类型的话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了很好很全面的视角。
(3)文体形式和意义特征——有学者探讨了歌曲中的否定与肯定的关系及其多层次意义。她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和语用学中的概念对否定形式进行了多种潜在意义的分析,得到了多位知名学者的热烈反响和建议。茶歇时,我们探讨了这类话题跟翻译研究之间的关联,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时不同转换方式及意识形态缘由等等。
(4)隐喻等术语——从摘要就可以看出,认知文体学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类报告一般都会有很多学者聆听和提问。其中隐喻是个研究热点,倾向于以隐喻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读者认知接受,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来自欧美(国内的隐喻翻译研究也正在稳步发展中)。总体而言,每听一个报告,我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这个话题跟翻译研究的关联。
(5)国内学者的发言。国内学者包括在职的教师和在国外联培的在读博士生,有的在职教师是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他们的选题可以说比较前沿,听他们讲、跟他们聊,有助于我们相互交流国内外的学术科研信息,譬如欧美的文体学研究动向和热点,数据查找途径工具,国内外的会议讯息,等等。
此外,参加这次国际会议的中国学者以青年学者为主,尤以在英国访学的教师和博士生为主,专程从国内出发去开会的不多。他们乐观进取、大胆行动,深深鼓舞了我。
最后,感谢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我科研的支持和鼓励。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出去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