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因公出访 > 交流园地 > 正文
杨细燕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
时间:2017-05-08 发布者: 来源:

一.学习和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取得成效

   我在美国主要研究课题是:拟南芥和棉花中K+/H+反向转运体在钾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在研修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拿到拟南芥KEA4,KEA5,KEA6三个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体各两个及部分双突变体,通过整整一年的实验,我获得了6个双突变体材料,和2个三突变体材料,并对这些材料开展表型鉴定,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和各种逆境因素处理的表达分析,同时对这些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

   其实在国外学习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适应阶段,首先就是找房子,以为我提前在网上已经租好,到了后跟公司签住房合同,直接入住;然后买符合学校要求的医疗保险,并在大使馆报道,并在学校进行注册,学校会分配一些入学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并考试,所有通过后可以办理进入实验室各种手续,但这个时候还不能开展实验。要正式进入实验室工作,首先要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这个在中国好像没有那么认真,但是这里却很严肃,你得把各种意外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搞明白,因为我实在生物学实验室工作,就必须了解各种有毒试剂和各种操作规程;了解受伤后怎么处理,逃生,求救等;接下来就是熟悉和学习各种仪器、软件的使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这个时间总共大概需要一个月。在这个时间里,经过讨论,合作导师给我分配课题,根据导师分配的课题,我参考文献并进行试验方案的撰写,写完后再跟合作导师讨论,最后确定研究方案,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自己研究工作了,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这样大约会经过2-3个月的适应阶段。之后就是正式研修阶段,通过前期的熟悉了解和学习,基本了解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和各种仪器,工作步入正轨,能按照预期开展各项实验。这边的合作导师要求比较严格,刚进实验室,就要求我们签署一个每天工作时数及知识产权的同意书,之后要求每半个月提交一次实验进展,每一个半月要做一次组内报告,这边实验室科研氛围浓厚,每天都有1-2场午间学术交流报告,做实验的空余可以去听听报告;每年也有2次研究生课程,我们可以选择旁听。我旁听了几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这边基本都是小班上课,教授上课比较随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经常会开展课堂讨论。这一年的研修工作,让我了解了国际领先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状态和基本思路,开阔了眼界,把握了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此同时我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及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特色与学生教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UCB,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位列2016年ARM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三、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四;ARMU理科排名世界第1,工程及计算机均排名世界第3,人文社科也长期位列世界前5。截止2016年,伯克利相关人士中共有92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四)、13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五)图灵奖和22位得主(世界第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与旧金山南湾的斯坦福大学共同构成了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据说斯坦福有人开过一个玩笑:“斯坦福是培养老板的地方,而伯克利是培养干活的人”。说到伯克利,要从他的校门说起,如今中国大学的校门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而且越没名气的大学越会装“门面”。美国的大学,要么没有“校门”,要么只有个象征性的小小的“门”。 我第一天去学校报到的时候,朋友告诉我,出了地铁口往东走,会有一个不明显的校门,千万不要试图找伯克利的字眼,当我找到的时候,发现在树丛下的一个小栏杆上挂着几个字“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这就是传说的西大门。最后我还是跟这个校门合了个影。

  在美国本国的排名中,伯克利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教育多年列第一。美国还有一项排名,就是世界上各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每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数量的排名,伯克利在全美列第一,在世界列第三,仅次于清华和北大。伯克利研究生教育水平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考试制度。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是“学历社会,考试地狱。”但在研究生阶段,美国研究生阶段的考试不仅比中国多,而且难度更大。俗称“宽进严出”。考试分两类,一类是资格考试,一类是课程考试。资格考试,有第一阶段的研究生筛选考试和第二阶段的博士资格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申请时,只要提供托福成绩、GRE成绩和相关资料即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但在入学后,两年内要通过研究生资格筛选考试,如果第一次通不过,允许有第二次机会。考试内容以研究生阶段所学内容为主,至少要通过三门课程的三场考试。尽管有大纲,但难度非常大。既要考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考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伯克利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都是各个国家最擅长考试的学生,但是许多学生往往不能一次通过。在基本完成课程学习正式进入博士论文阶段前,要求每位研究生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这次考试以面试为主,时间为3小时。除了上述资格考试外,就是课程考试。每门课程都有期中和期末考试,有的课程还有2次期中考试,每场考试时间基本上是3小时。考试不可能有范围,更不可能有复习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试制度,推动着研究生们发奋学习,也使得研究生们有着极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汇报讨论制度。研究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要进行课题研究。首先在规划课题的时候,导师主要以世界前沿为主导,很多课题都是几乎没有参考文献的,导师每周要组织研究生就研究情况进行讨论,首先由研究生汇报研究进展,然后回答导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伯克利的多数教授都是国际级的老师,在全球都有许多研究、学术业务来往,可以说日理万机。但他们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研究进展汇报讨论会总是雷打不动。我的合作导师就要求每周一个汇报讨论,半个月交一次进展汇报,有时候会专门针对个人的课题展开讨论。在这样每周一次讨论的推动下,一些研一、研二的学生就能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此伯克利分校为什么能诞生9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足为奇了。

   伯克利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就拿我所在的植物与微生物生物学专业来说,每天都会有1-3场学术报告,记得有次参加PGE(Plant Genome Engineering Symposium)。PGE是我就在那里参加的第一个比较大型的学术会议。这个研讨会的组织工作,这个研讨会是由杜邦赞助,每一场的host竟然是UCB在校的研究生,而且整个研讨会的会务和组织都是由几个研究生完成的,会场设在UCB李嘉诚大楼(跟国内的逸夫楼类似),全天参会一百几十人的规模。开场的第一个报告是由杜邦的副总Neal Gutterson给出的,毫无疑问,展示的是杜邦的现代化育种理念和方法,而且CRISPER-Cas也是内容之一;第二出场的Jennifer Doudna,据说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女院士,也是2015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被喻为“豪华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之一,半个小时的报告,含金量不少,虽然自CRISPER-Cas技术问世以来,关于它的研究爆炸式增长,但是Jennifer Doudna实验室从CRISPR的分子基础、晶体结构、系统发生、技术应用方面全面的研究奠定了她CRISPER-Cas一姐的位置。第三个报告人是Peggy奶奶(Peggy Lemaux), 说她是奶奶是因为她上台的时候,佝偻着背,貌似有些蹒跚加上岁月的雕刻,她的报告没有太多惊喜,思路和方法上跟我国内实验室的差不多,让我对她侧目的是她在讲报告的过程中,腰却慢慢直了,出上台时的老态也转瞬不见了,还有她关于美国对于CRISPER-Cas技术产品的安全性的界定也会让CRISPER-Cas技术的应用在美国呈燎原之势。来自UCB做抗病的Brian Staskawicz和UCLA做表观遗传的Steve Jacobsen的报告各有深度和亮点。在自伯克利劳伦斯重点实验室做生物能源的Dominique Loqué带着严重法国口音报告中结束了上午的会议,大致就是通过减少木质素或者改变木质素的组成增加生物质糖化效率。下午第一个报告还是来自于杜邦公司,比较了三代基因编辑技术,总之一句话,蓦然回首,CRISPER-Cas就在那里;之后的研究生报告也是含金量十足,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报告“Introns Verus Promoters: Who's doing all the work”,不用启动子,直接用Intron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当然还涉及效率、距离等问题。之后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会议和报告。

 

三、学习心得

  1. 多交流才能提高英语水平

  我合作导师是中国人,实验室也有一些中国人,单导师规定,在实验室一律讲英文,如果他听到一个人在三次在实验室讲中文,就哪里来的那里去。关于实验课题的规划,方案等、实验培训、seminar都是英语。我们虽然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但是专业外语水平如何恐怕最多只能停留在看 SCI的水平。写文章也是简单的模仿。这也是制约我们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的一个关键,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将我们的成果转化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 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开展工作

 可能刚出国的时候,仰慕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名气和辉煌的历史,满怀希望和激情踏上留学之路,踏出国门之后,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新鲜感、激动过后,但随之而来的是孤独、寂寞、语言及文化的隔阂,再加上实验室的压力,那时候真有一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所以需要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我去的最初的一段时间,不能开展新的实验,所以我跟着实验室的博后进行仪器使用和实验技术的学习。我的体会就是一定要谦虚虚心,不懂就要问,不能一知半解,不过同时也要注意尺度,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问第二次。

  3. 劳逸结合,感受西方生活方式

 在国外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两点一线,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去实验室工作,在紧张的实验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国外周末可以休息,有些人也会安排短途旅游,而我就是找中国人一起做饭,包饺子,购物等。

  首先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正是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资助,我才能有机会在美国开展访学研究;也感谢我国内团队的领导人,是他的支持和理解,并指导国内学生;也感谢研修的合作导师,让我在美国的一年紧张有序。一年虽然很短暂,但感慨颇多。我不仅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接触了很多新的事物,学到了先进的实验技术,顺利开展实验课题,更重要的是能站在世界级的高等学府,体验他们的生活观念、消费知识、思维模式,感受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科研氛围,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使我的人生多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