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国际交流周】谷雨寻茶:中外师生“沉浸式”采茶制茶
时间:2022-04-25 发布者:徐瑛 来源:


采摘茶叶(学通社记者 谢焱 摄)

采摘、交流(学通社记者 谢焱 摄)

茶园航拍(学通社记者 易冬铭 摄)

南湖新闻网讯 (学通社记者 谢雨欣 刘鸽)“翠团云拱嫩芽新,百碾千搓一水淳。”4月20日下午,我校在教学茶厂开展了国际交流周系列之一的“沉浸式”制茶全体验活动。

本次活动由国际合作与交流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办,我校外籍教师、留学生与报名本活动的中国学生相聚茶园,一同品味中国文化内涵。

国际合作与交流部的汪岩老师提到,活动旨在传播茶文化,同时也能让中外师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彼此了解。“我们将茶文化作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它具有实践性,能够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采茶叶时不宜用指甲直接掐断,而应掰采或提采,一根茶尖加上两根茶叶最合适。”本次活动的讲解员,来自卢旺达的马楠博士摘下一截茶叶,讲解着采茶的要领。

正式采茶前,师生们按照马楠的讲解开始了演练。在茶学专业的同学的演示下,大家逐渐掌握了“不采老叶、杂叶、不用指甲折破茶叶,自第二叶与第三叶节距之中间部位采下”的采茶技巧。

明媚的阳光下,茶叶清新飘香。师生四散在茶田,挑选、采摘、放入茶篮,一气呵成。工学院2021级研究生李炜琪说:“采茶是一种享受。”看着篓子里满满的青翠茶叶,她扬起微笑,抹了抹汗珠继续采摘。

助教马楠指导采茶技巧(学通社记者 谢焱 摄)

全神贯注(学通社记者 周全 摄)

鲜叶采摘后是摊放工序,用来散失水分和青草味。走进绿茶加工车间,茶香扑鼻而来。在马楠博士的介绍下,师生们了解到不同机器的工用和各类茶叶的制作工艺。

炒茶环节开始,也可称之为“杀青”。杀青锅与一般的炒锅不同,制茶者不用锅铲进行翻炒,而是用手。杀青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一是高达270度的高温烫手;二是如果“杀”过头了,茶叶易碎掉。

“手不要接触锅底,要在茶叶上来回翻炒,不断抖动让茶叶受热更加均匀。”“炒的时候不能怕,越怕抓得越少,就会越烫。”伴随着茶学专业学生的嘱咐,大家小心翼翼地开始上手……

抛闷结合,多抛少闷。“闷”,听得水汽跳动的滋滋声;“抛”,听得茶叶抖落的沙沙声。锅中白雾升腾,屋内欢笑汇聚。当茶叶在指尖失水,清香缓缓溢散,萎蔫的茶叶由鲜绿转为灰绿,失了青草味,又多了份醇厚。炒制结束,簸箕里呈满了一筐筐炒好的茶叶。


收获满满(学通社记者 易冬铭 摄)

“炒茶”(学通社记者 易冬铭 摄)

参与体验(学通社记者 易冬铭 摄)


品茶环节,大家来到摆放着茶具的室外。马楠拿出纸杯分发给师生,又向审评杯中放入茶叶,倒好热水,再滤入纸杯,用新鲜的茶水款待他们。“有种回甘的感觉”,“没有涩味,口感醇厚”,大家赞不绝口。

“茶的完整度,卷曲程度也是评判茶叶好坏的标准之一。”马楠一边介绍一边将茶叶夹出,分给几位同学评鉴。同学们各自将掌心的茶叶小心地展开,凑近仔细观察着叶片的形态……”

活动在茶香四溢中结束,大家在茶厂门口集体合影留念。“我的专业研究中也涉及茶的功效成分,我对茶的制作一直很感兴趣。”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2021级研究生朱黄蓉说道,“没想到是外教老师传播茶知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让我很是敬佩,我们国人也应该对茶文化多一些了解。”

谈及我校南湖茶园,园艺林学学院茶学1901班的赵康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家平时只是喝些茶饮品,能亲身制茶的机会不多,看到大家对茶文化很感兴趣,我非常开心,也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来自园艺林学院的Shoaib Munir博士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体验了如何挑选和加工茶叶,如何评估不同类型的茶叶。同时,我也了解了中国丰富的茶文化。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审核人:曾红霞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